我想跟大家聊一聊,在一個寫作人心目中,酒文化遇到了什么樣的課題。
好的演講,要從負面講到正面,不應該直接講正面,酒文化現在所遇到的負面問題,是在社會上存在的一些心理阻力。飯桌上大家喝酒的時候,很多官員最怕有人拍照,因為喝酒好像是一件不太好的事情,所以有的政府規定官員喝的酒不能高于多少錢以上,這樣一來就只能是地方產的酒,而那個規定在我們看起來有點負面,在社會上卻極容易成為一個新聞。最近臺灣一個最大的新聞,就是一個外交官酒駕,酒駕能不能出行,引起了很大的爭議。我們在整治交通的時候,為了保證人身安全,不得不經常對酒駕提出一個非常嚴重的警告,所以酒駕自然就成為人們心目當中非常關心的一件事情了,這就是負面的新聞。
在不喝酒的人們心目當中,酒與奧運會興奮劑有點相近,甚至與刺激品有關。由于社會生活的展開,酒的負面因素展現出來了,怎么辦?
我們做酒的人,特別是做中國白酒的人,在這樣的一個社會氣氛當中,要做好自己的事,這點我覺得非常重要。不管外面是一種怎么樣的負面評價,我們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正面。中國白酒,就像一棵樹,我們有的時候要剪掉一些枝葉,目的是為了讓它更健康。在酒的問題有一些負面的時候,對我們來說是一種觸動。我們不希望白酒變成了一種被大家看作奢侈的、不道德的結果。因此,我們需要重新建設中國白酒文化。從做文化的人角度來看,我要給中國的白酒提一點建議。
不要借文化說大話,要讓酒文化回位創新
從文化的角度來看,這些年我們的酒對于中國文化的吸取往往有一個問題,這也是我們傳統文化產品共同的問題,喜歡借文化說大話。具體表現在拼命的借文化說大話,說得越古老越好,在時間上是第一,在空間上也是第一。就好像“中國第一風情村”,“全球大棗集散地”,“北方餃子第一城”等等,這樣的例子非常多。講大話,講空話,講傷害自己同行的話越講越多,這就變成了一種惡性競爭,因為講大話其實是在貶低同行。所以我們的文化要從這個方面超脫出來。世界上任何東西并不是越大越好,也并不是越古越好。西安的漢陽陵里面曾經出土了一種酒,綠色的,時間很久了還能喝,但它只能作為一種研究科學的題材。而我們現在的白酒,要進行質量監控,科學數據監控,醫療數據監控,這是古人做不到,因此質量一定是超過古人的。所以在這個意義上,我們要努力讓文化回到創新的方位上。
如果講復古和年代,世界上有兩個地方比中國更有資格,一是伊拉克、二是埃及,他們比中華文明要早的多。但是如果全世界總是聽他們講巴比倫和法老,說明他們的民族文化創新太少,拿不出新東西。
有一次我到德國的梅森市陶瓷廠觀光,他們陶瓷的價格是我們景德鎮的十倍,但仍然還是人山人海,而且一進門他們就會主動告訴你,這個瓷器200年前來自中國。那么為什么這個陶瓷那么紅?一是堅持手工打造,二是堅持年年創新。他們與當代的美學家維護東方美學的基礎上,通過一點一滴的創新,成為非常重要的品牌。
我們的白酒文化不要說老話說大話說空話,不要說把同行壓下去的話。我們作為生機勃勃的當代的大國,我們的文化要在今天的酒上增加新的文化因素。
不要復古保守,要讓酒文化更具有人格魅力
我們反復講文化,文化的含義是什么?歐洲有一個大文化人叫榮格,他的年紀比魯迅大8歲,他講過一句話對我影響很深:一切文化最后都沉淀為人格。所以,除了我們在文化的意義上不要過多的講復古、講保守,講歷史之外,我們在文化上要讓酒更具有人格魅力。
讓酒更具有人格魅力,是中國古代到現代世界都非常強調的話題。我們談到中國古代酒的時候會想到中國的古人,我們會想到曹操,會想到陶淵明,會想到李白,會想到杜甫,會想到王維和蘇東坡。酒和人是聯系在一起的,他們講的話我們印象非常深,他們喝酒的形態我們印象非常深。曹操總是在唱歌的時候喝酒,酒已經和他自己的生命連在了一起;李白認為天下的圣賢皆寂寞,唯有飲者留其名;杜甫認為李白不應該被殺,因為他有才華,寫了很多詩,然后飄零酒一杯,這是他對李白這個人的描述;蘇東坡抬頭看月亮時要拿酒,面對大江大河說話時要把酒倒在江里面。所以,酒與他們的人格魅力聯系到了一起。
我們要重新喚起酒的人格典范。喝酒的人的人格水平是不一樣的,我有一次到臺灣,臺灣大學的教授告訴我喝酒的人有九個等級,由非常正面到比較負面的,包括酒圣、酒神、酒仙、酒俠、酒士、酒混、酒鬼、酒徒、酒丐,這個故事說明喝酒的人是有人格標準的。在我們心目當中李白、杜甫、蘇東坡為什么那么了不起?因為他們端起酒杯的時候人生非常輝煌。同理,造酒的人也應該有人格符號,釀酒的人也應該有人格符號,這是歐洲給我們的啟發。在歐洲,有很多釀酒師的故事,在中國,比如季克良先生也有很多故事,我們釀酒企業家也有很多故事。
歐洲一個家族一個團隊,都不是空話,是實實在在的被很多人喜歡。到歐洲去他們經常會告訴你哪一個城堡的歷史如何,現在造的酒的質量如何,他們的酒除了科學化和醫學化之外,還要進一步到人格化,人格表示在喝酒的人,造酒的人。法國的釀酒師社會地位非常高,說出來所有的人都知道。我們中國也應該培養這樣的人。
不要增加腐朽的重量,要讓酒文化與生態連在一起
我們現在到國外去會看到一個一個酒莊,把酒和自然環境聯系在一起。有一個外國人在中國待了好多年,寫了一篇關于白酒的文章,他里面特別強調中國白酒的生態秘密,不是像我們講的僅僅是糧食。他說白酒好像有堅果的味道,白酒有一點草藥的清香,白酒有南方山水的氣息。
酒是大自然提煉給人類的,我們不要給傳統品牌增加腐朽的重量,讓酒緊緊的和自然環境和生態連在一起才是文化的大課題。文化總是要和生態環境連在一起的,總是要和大好河山連在一起的,這也將是我們下一代和外國人最終是否會喜歡中國酒的重要因素。我們的酒可以像酸奶一樣,原汁原味的,也可以有小的變動,這樣大家接受的程度會比原來的程度更高,年輕人會非常喜歡,外國人可能非常喜歡,女孩子男孩子會非常喜歡。在那個新的氣氛下,那種酒的味道特別好,出現了很多這方面的釀酒專家,出現了與自然生態聯系的酒文化。
不要灌輸式的廣告,要讓酒文化增加審美魅力
我們的白酒,包括我們的其他酒,黃酒紅酒有沒有可能提高一層審美等級,這點我們的古人做得很好。從魏晉南北朝一直到李白杜甫讓酒進入到了非常好的審美化時期,而我們現在做的不夠好。我建議文化人要在這方面多做一些貢獻,酒廠的企業家對于酒文化的設計需要有文學的眼光,而不要停留在大話當中。在看電視廣告的時候,我作為文學人非常遺憾,酒的廣告能不能更國際化、更年輕化;酒的廣告應該低調一點、美麗一點。比如:“我握著這個杯子突然理解了陶淵明”,這才是文化的廣告;“三天前,我來到了一個美麗的海灣,為什么這個杯子的味道和它一樣”,這是好的文學化的廣告;“酒杯里有文化的聲音,你相信嗎?”這才是美麗的、不講大話的、能讓所有年輕人喜歡的傳播方式,而不是灌輸式的廣告,是散文式的,詩畫的廣告。
當我們傳播話語改變以后,我們整個中國人對酒的印象就會發生根本的變化。因為好多人年輕人對一件事情的接受,有時候就看網絡上傳播的句子,一個美麗的句子,比如洪荒之力,使大家對原來不認識的運動員馬上產生了好感。大家想想看,如果在我們的酒的傳播上用一些美麗的、有吸引的詞匯,不是說空話大話排斥別人的話,我們酒的審美就會大大的提高。
山河就在我們的酒當中,人格就在酒當中,審美就在酒當中。概括的說,我們人類吸收的是山河元氣,大地元氣。為什么西安那么多年前能夠成為大帝國的首都?因為大地的元氣在這里特別的充沛。酒是糧食精華和水果精華,酒是大自然提煉給人類的元氣,所以酒是一種非常美好的東西。我們增加酒的科學性、人格化,增加各種各樣的魅力,生態魅力和審美魅力,我們中國酒的文化等級才會上去,我對這個是抱有很大的信心。
我很早就有個決心,45歲以后不做官,50歲以后不接受采訪,60歲以后基本不上電視,70歲以后不再演講。三天以后是我70歲生日,也就是說,這個關于酒文化的演講很可能是我最后一次演講。我很高興,今天每個人是人格化的一杯一杯的美酒,我等于參加了以酒為主題的一個生日盛宴。